十二月核心價值教學活動
本月核心價值:謙恭
實施班級:五年三班
活動名稱:禪師與小偷
活動實施日期:98年12月14日
活動過程簡述:
(一) 利用小故事,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進而瞭解故事中所要表達的涵義。
(二) 與學生共同討論故事情境,並對故事中人物進行人格剖析。
- 你認為禪師是否真有智慧?
- 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小偷才能即時悔悟?
- 小偷為何要偷東西?是職業偷仔?還是有何不可告人的原因才導致偷竊?
- 如果換成另一個和故事中不同本性的小偷,故事的發展又會如何?禪師還能穩若泰山地發言?
- 到底什麼是「謙虛」的態度?可否舉實例說明。
(三) 請同學發表生活中類似的故事,並與大家分享。
活動花絮:
此次活動,由羅湍盛擔任「禪師」、林慧琪擔任「小偷」、林昱維擔任「旁白」,三人合演「禪師與小偷」。
實施心得與建議:
利用教室內現有的物品,簡易地進行角色扮演活動。活動一開始,先利用單槍,讓小朋友先閱讀本篇小故事。等學生都看過故事,已有概念之後,再徵選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第一輪則由圖片中三位小朋友先行扮演。
本班小朋友非常熱衷表演活動,因為舉手太踴躍,因此,挑出三組小朋友進行角色扮演,每一組小朋友都用自己的方式詮釋故事中人物。等三組小朋友都表演完畢,全班再根據前項的問題,一一提出並與小朋友討論。
例如:第4題,如果換成另一個和故事中不同本性的小偷,故事的發展又會如何?禪師還能穩若泰山地發言?小朋友普遍認為,不同的小偷,禪師的命運也會不同,也許會被「砍死」之類的。小朋友很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
利用「價值澄清」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發表看法,全部的小朋友在聆聽別人發表意見的當下,也能比較自己與他人看法的異同,這是有益處的。小朋友或許能感受到自己從沒想過的論點,並加以思考。
老師在同學提出意見之後,也提出社會中類似的案件加以佐證或激發學生另一種思考。
整個活動在活潑、歡樂、討論中,愉快度過。希望小朋友能有所收獲!
下次進行核心價值故事表演時,能再多加一堂課,讓多幾組小朋友上台表演,也再多花一點時間與學生討論劇情、人物,以及當月核心價值如何落實在更多生活情境中,相信,這様做,學生應有更多收穫。
附錄:
引自:http://163.30.113.9/pzps/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22 品格在桃園
禪師與小偷
有一位老禪師在深山的草蓬裡修行。一個中秋節的夜晚,他靜靜地坐在那裡念佛,突然來了一個小偷,翻箱倒櫃地找遍了整間屋子,卻只找到兩個銀幣,於是他就「順手牽羊」地拿了銀幣,想從窗子跳出去。
老禪師明知有小偷進來翻箱倒櫃,還是如如不動地坐著念佛,直到小偷要從窗子跳出去時,老禪師才出聲說:「小哥,你為何不從門口走出去呢?你怎能從錯的地方來,又從錯的地方去呢?做人要光明正大,要從正確的地方出去啊!」
小偷乍然聽到這些話,大吃一驚,回頭看到老禪師,非常平靜又很誠懇地看著他,這才定下心來。
當他要開門出去時,老禪師又說話了:「小哥,你拿了人家的東西,應該要說聲謝謝啊!」小偷聽了,心頭又是一震,貪念頓時掃除,趕緊到老禪師的跟前叩頭懺悔。
老禪師說: 「同樣的東西,你用偷的有一個「賊」名,我用送的則對你有一分恩德。不要認為取到別人的財物是你的本領,要知道這也是人家的恩惠啊!」
老禪師以仁愛之心對待這位小偷,並且用謙虛的態度,很有智慧地教育對方,小偷的良心一經啟發,頓時醒悟,從此再也不當小偷了。
後來這位小偷抱著感恩心很努力地工作,事業有成後,還成為佛教界一位慈善的大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