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
★ ★ ★【菜根譚】(01) 明世相之本體,負天下之重任 (02) 抱樸守拙,涉世之道 (03) 心事宜明,才華須韞 (04) 出污泥而不染,明機巧而不用 (05) 良藥苦口, 忠言逆耳 (06) 和氣致祥,喜神多瑞 (07) 淡中佑真味,常裏識英奇 (08) 閒時吃緊,忙裏悠閒 (09) 靜中觀心,真妄畢見 (10) 得意須早回頭, 拂心莫便放手 (11) 澹泊明志,肥甘喪節 (12) 眼前放得寬大,死後恩澤悠久 (13) 路要讓一步,味須減三分 (14) 脫俗成名,超凡入聖 (15) 義俠交友,純心做人 (16) 德在人先,利在人後 (17) 退即是進,與即是得 (18) 驕矜無功,懺悔滅罪 (19) 完名讓人全身遠害,歸咎於己韜光養德 (20) 天道忌盈,卦終未濟 (21) 人能誠心和氣,勝於調息觀心 (22) 動靜合宜,道之真體 (23) 攻人毋太嚴,教人毋過高 (24) 淨從穢出,明從闇出 (25) 客氣伏而正氣伸,妄心殺而真心現 (26) 事悟而癡除,性定而動正 (27) 軒冕客志在林泉,山林士胸懷廊廟 (28) 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29) 作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30)原諒失敗者之心,注意成功者之末路 ★ ★ ★

目前分類:科學知識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引自:http://digimuse.nmns.edu.tw/DigiMuse/NewModule.aspx?ObjectId=0b000001819dbc58&ParentID=0b000001819dbc58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北極熊

~~ 簡介 ~~

  對於北極熊也被列為海洋哺乳動物,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有點詫異。在“海洋哺乳動物的起源“一文中,就已經提及,海洋哺乳動物並不是一個生物學上的自然分類群,那我們要如何來定義海洋哺乳動物這個名詞呢?簡單來講,只要牠們的食物來源全部或絕大部份都是從海洋環境獲得,那我們就可以認定此生物為海洋哺乳動物。而一九七二年的美國國會通過一個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案,此後,只要此法案有列名的哺乳動物,即廣泛的被認定為海洋哺乳動物的一份子。當然,北極熊也是其中之一。
  目前所知北極熊最早的化石記錄是在晚更新世的英格蘭,年代距今約十萬年。和北極熊親緣關係最接近的棕熊,由分子資料的推測,此兩物種的分歧分化的時間約在一百五十萬年到一百萬年前。雖然北極熊和棕熊已被認定為兩個不同的物種,但是利用在動物園的個體來進行交配實驗,產下的幼兒仍具有生殖能力。
  北極熊為目前全世界八種熊類當中體型最大的,成熟的雄性最大可達二百五十公分,體重達八百公斤;雌性最大約二百公分,體重約三百五十公斤。由於食性的差異,北極熊和其他熊科成員的牙齒形態已經大不相同,主要吃肉的北極熊前臼齒及臼齒較尖並呈鋸齒狀;其他的熊科成員大部分都是雜食性,牙齒形態較為扁平。北極熊前肢的手掌較大,並且呈獎狀,游泳時主要依靠前肢。毛髮顏色為白色、黃色、淡棕和淡灰等,而北極熊真正皮膚的顏色卻是為黑色。

* 圖說:
				北極熊外型圖
* 圖說: 北極熊外型圖

ta03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自:http://www.greenpeace.org/china/ch/campaigns/stop-climate-change/science  綠色和平網站

全球暖化的原因

Stop Global Warming message formed to issue a call to action for 
Florida congressional candidates to take immediate steps to 
dramatically reduce global warming pollution and protect Florida from 
climate change.

行動,制止氣候變化!

放大圖片
全球科學家都認為全球暖化的形成,九成以上是人類的責任。全球暖化已是不爭的事實。今日,我們的地球比過去兩千年都要熱。如果情況持續惡化,於本世紀末,地球氣溫將攀升至二百萬年來的高位。

 

我們何以製造了全球暖化
過去一百多年,人類一直依賴化石燃料提供生活所需的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強化了溫室效應,引發全球暖化。此外,其他溫室氣體排放是由破壞森林生產製冷劑及農業、畜牧業而來。

煤炭主導了中國的能源消耗。1979年至2005年,煤炭佔總能源消耗的72.4%,雖然近年煤炭的比重有緩慢下降的趨勢,但消耗量卻在不斷上升。高度依靠煤炭發展對地球環境是不可持續,面對日益嚴重的
全球暖化,我們別無選擇了。

全球暖化 我們所知的事實
對全球暖化的進程、嚴重性和對不同地區影響的了解仍在不斷深入,但科學家已證實了以下幾點:
•    
二氧化碳積聚在大氣層形成溫室效應,阻止熱力反射回太空,使地球氣溫持續上升
•    燃燒
化石燃料會釋放更多二氧化碳至大氣層
•    二氧化碳雖不是最強的溫室氣體,但由於人類活動而產生的二氧化碳含量大幅提高,成為增強溫室效應的元兇
•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達六十五萬年來最高
•    上世紀90年代可算是歷史上最熱的十年

以下數點也得到了廣泛認同:
•    由於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全球平均溫度將比工業革命之前高出攝氏1.3度,看來無可避免。控制升幅在攝氏2度以內,是防止全球暖化帶來嚴重災難的唯一方法
•    如果溫室氣體的排放再不被控制,全球暖化的速度將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快

ta03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自:http://web2.mksh.phc.edu.tw/mk0016/spring5.htm

何謂愛滋病 

所謂「愛滋病(AIDS)

Acquired(後天)Immune(免疫) Deficiency(缺乏) Syndrome(症候群)

英語開頭字母串連而成的簡稱,即「後天免役缺乏症候群」。

人類的體內具有免疫功能,當細菌、病毒..等侵入人體時,

在免疫功能正常運作下, 就算生病了也能治癒;可是,

當感染了愛滋病毒(HIV) 後,它會破壞人體免疫系統的中樞細胞(T4淋巴細胞),

並持續不斷的繁殖,使得感染者體內的免疫系統完全癱瘓,

等時機成熟便開始發作(即一般所稱的「伺機性感染」)。

另外,並不是感染了愛滋病毒(HIV) 之後就可以馬上檢驗出來的,

可能需經過一個月、三個月、半年、甚至是二至三年的時間,

才會產生抗體而被檢驗出來,這段時間也就是所謂的空窗期

多數人總認為,愛滋病是很可怕、會使人致死的疾病,其實不然,

愛滋病毒(HIV) 本身是無法使人致死的,使感染者致死的,是那些何機性感染的疾病

ta03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自:http://www.mjib.gov.tw/cgi-bin/mojnbi?/d2/9711/1-4.htm    法務部調查局

節能減碳十大無悔措施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是當今國際上最為關注的重大議題,也是地球村上每一份子須共同承擔的後果。臺灣是一個海洋國家,海洋帶來的威脅和衝擊是最為直接和嚴重的,如何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無疑是政府和全民刻不容緩的要務。

  政府為減緩溫室氣體效應的衝擊,不但要採取適當政策和制定法規,對於溫室氣體排放量大的產業部門促其減量,也應該積極鼓勵消費者和社會大眾與產業界一起採行「節能減碳無悔措施」,自動自發地從事日常生活中舉手之勞就可以做到的節能減碳行動。

  節能減碳十大無悔措施,為供國民個人、機關學校、企業社團、公司行號或村里社區自行決定,選擇實踐項目的節能減碳行動:

    一、冷氣控溫不外洩:少開冷氣,多開窗;非特定場所不穿西裝領帶;冷氣 控溫26-28℃且不外洩。

    二、隨手關燈拔插頭:隨手關燈關機、拔插頭;檢討採光需求,提升照明績效,減少多餘燈管數。

    三、省電燈具更省錢;將傳統鎢絲燈泡逐步改為省電燈泡,一樣亮度更省電、壽命更長、更省錢。

    四、節能省水看標章:選購環保標章、節能標章、省水標章及EER值高的商品,節能減碳又環保。

    五、鐵馬步行兼保健:多走樓梯,少坐電梯,上班外出常騎鐵馬,多走路,增加運動健身的時間。

    六、每週一天不開車:多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減少一人開車騎機車次數;每週至少一天不開車。

    七、選車用車助減碳:選用油氣雙燃料、油電混合或電動車輛與動力機具,養成停車就熄火習慣。

    八、多吃蔬食少吃肉:愛用當地食材;每週一天或每日一餐蔬食;吃多少點多少,減少碳排量。

    九、自備杯筷帕與袋:自備隨身杯、環保筷、手帕及購物袋;少喝瓶裝水;少用一次即丟商品。

    十、惜用資添顧地球:雙面用紙;選用再生紙、省水龍頭及馬桶;不用過度包裝商品;回收資源。

ta03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rom:http://www.chinesetoday.com/news/show/id/28332 國際日報

歐美專家提出恐龍滅絕原因新觀點

新華社日內瓦11月19日電(記者楊京德)瑞士納
沙泰爾大學19日公布了該校專家與美國古生物學家的共
同研究成果,認為恐龍滅絕可能主要是史前火山大規模爆
發所致,這些火山位於今天的南亞次大陸。


  據此間媒體報道,古生物學家在南亞次大陸德幹高原
發現了含有古生物化石的海洋沉積物,有關專家對這些化
石及沉積物的最新分析顯示,在距今約6500萬年前的
約20萬年時間段內,德幹高原的火山持續大規模爆發,
而恐龍恰恰是在這一時期逐漸滅絕的。


  納沙泰爾大學地理水文研究所專家蒂埃裡﹒阿達特和
美國古生物學家格塔﹒凱勒認為,當時的火山爆發及其導
致的氣候變暖是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曾有學說認為約
6500萬年前一塊巨大隕石擊中了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
半島,產生了強大沖擊波,煙塵蔽日,結果來自太陽的光
照不足極大地削弱了植物光合作用,另外還有部分地球表
面起火燃燒,這些都造成恐龍食物鏈中斷,導致其滅絕。
但新研究顯示,約6500萬年前的約20萬年時間段內,
德幹高原火山噴發出的毒氣總量10倍於尤卡坦半島隕石
撞擊所產生的有害氣體。


  阿達特指出,他不排除上述隕石撞擊對生物造成的嚴
重後果,但這種後果不足以導致恐龍大規模滅絕。阿達特
等人在下一階段將研究德幹高原西端史前玄武巖熔巖流中
夾雜的沉積物和化石,以便更準確測算該地區史前火山爆
發的年代及其與恐龍滅絕的關係。(完)

 

ta03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rom: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21703810

恐龍是出現於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並繁榮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結束之中生代的爬蟲類。恐龍在晚白堊紀突然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
        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
        關於恐龍絕種的原因,自古以來即眾說紛云。
讓我們來談談12種最為人所知的說法!這種說法是最為人

 1.隕石碰撞說:
距今六千五百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曾撞擊地球,使得君臨地球長達一億數千萬年的恐龍絕種。此理論是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路易.阿爾巴列斯博士等四位科學家所提出的。
這一顆巨大的隕石,直徑大約十公里。因撞擊而造成的火山口地形,直徑達兩百公里。因撞擊而產生的能量,若換算成黃色火藥,則相當於一百萬億噸(megaton)。粉塵經由大氣層擴散至成層圈。導致地球持續了數個月的黑暗狀態。在這段期間中,以恐龍為首的許多生物都因之而絕種。可是隕石會形成大量的
 

2.彗星碰撞說:
『彗星碰撞說』是以古生物學者─大衛.勞普以及約翰.塞普柯斯基發表的「古生物的絕種是每兩千六百萬年發生一次」論點為開端而產生的。路易.阿爾巴勒茲將這個論點及自己的理論送給天體物理學者─查理.謬拉,後來謬拉就認為是由於太陽的半星復仇女神星的引力,週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緣故。
 

3.造山運動說: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乾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就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後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草食性恐龍滅絕,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一滅絕過程,持續了1,000─2,000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終至在地球上絕跡。
 

4.氣候變動說:
由於大陸移動的結果,海流產生改變,更引起氣候巨幅的改變。嚴寒的氣候使植物死亡,食物缺乏而導致了恐龍的滅亡。
 

5.火山噴火說:
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火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滅亡。但這只是地區性的問題,不能完全。
 

6.海洋潮退說:
根據巴克的說法,海洋潮退,陸地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歐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
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係以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問題。但這也只是地區性的問題,不能完全。
 

7.溫血動物說:
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溫血性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導致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溫血性,體溫仍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獺的體溫差不多,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同時恐龍的呼吸器官並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而牠們又沒有厚毛避免體溫喪失,卻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範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牠們過於龐大的體驅,不能進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幾天,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遭到凍死的命運。
 

8.自相殘殺說:
有人認為造成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是自相殘殺的結果─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恐龍為食,肉食恐龍增加,草食恐龍自然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消失,肉食恐龍因無肉可食,就自相殘殺,最後終於同歸於盡。
 

9.壓迫學說:
恐龍的數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況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龍的滅絕,接著靠食用草食性恐龍為生的肉食性恐龍也因為食物的不足而跟著死亡。
何以恐龍會在歷經了長達約兩億年的生態平衡之後突然增加,為此學說成立的重要關鍵,也直接地造成了許多學者對恐龍異常增產的原因檢討。
 

10.哺乳類犯人說:
在中生代後半,已有哺乳類的祖先生存。根據化石的記錄,當時的哺乳類體型甚小,數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堊紀的後期,數量才開始急速增加。推測牠們屬於以昆蟲等為主食的雜食性,這些小型哺乳類發現恐龍的卵之後,即不斷取而食之。
真的是如此嗎?如果哺乳類戰勝了恐龍,那麼隨著哺乳類化石的增加,恐龍的化石應逐漸減少才對,但事實上並沒有出現這種化石交替的現象。
哺乳類化石真正的增加,是在恐龍的時代終了之後。而且,恐龍的化石是在突然之間消失。因此,恐龍被哺乳類消滅之說是不能成立的。
 

11.種的老化說:
認為恐龍由於繁榮期間長達一億數千萬年,使得肉體過於巨體化。而且,角和其他骨骼也出現異常發達的現象,因此在生活上產生極大的不便,終於導致絕種。
恐龍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龍,體長二十五公尺,體重達三十噸,由於體型過於龐大,使動作遲鈍而喪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龍等則因不斷巨大化的三隻角以及保護頭部的骨骼等部位異常發達,反而走向自滅之途。
不過,並非所有的恐龍體型都如此龐大,也有體長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龍。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夠輕快奔跑的恐龍。但為什麼這種恐龍也同時絕種了呢?
而且,異常發達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動物體內,推測能夠吸收外界的溫度,也能放出體內的熱,以調節身體的溫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
由此可知,恐龍曾生存於很長的期間內,因此從很久以前開始,就有不少人對於恐龍因種的老化而絕種的說法表示懷疑。
 

12.生物鹼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恐龍所生存的最後時期─亦即白堊紀,開始出現顯花植物,其中某些種類含有有毒的生物鹼,恐龍因大量攝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為,哺乳類能夠藉味覺和嗅覺來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龍卻沒有這種能力。
不過,含有生物鹼的植物並非突然出現於白堊紀後期,在恐龍絕種的五百萬年前已經可以見到。此學說未說明何以恐龍在這段期間內仍能生存。

 

參考資料 http://www.taps.tyc.edu.tw/~abc50204/news.html

ta03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98年至2007年是人類有記錄以來最和暖的十年。全球暖化為人類及生態系統帶來了災難:極端氣候、冰川融化、永久凍土層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改變、洪水乾旱的災害增加、致命熱浪等等。這些災難不再是科學家的預言,現實是全球人類正為此掙扎求存。

 

以下是全球暖化的部分影響:

- 地球溫度上升,導致喜馬拉雅等高山的冰川融化、長期威脅水資源

- 海平面上升,上海、廣州等人口密集的沿海城市面臨鹹潮威脅,甚至可能遭受淹沒

- 凍土溶化、威脅當地居民生計和道路工程設施

- 熱浪、乾旱、暴雨、颱風等極端氣候災害越來越頻繁。居民生命財產損失增加。

- 糧食減產,千百萬人面臨飢餓威脅

- 每年,因全球暖化導致瘧疾、營養不良而死亡的人數高達15萬,主要發生在非洲及其他發展中國家。2020年,這個數字預期會增加一倍。

- 珊瑚礁、紅樹林、極地、高山生態系統、熱帶雨林、草原、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威脅,多樣生物品種瀕臨滅絕


無論全球暖化影響規模大與小,貧困人口往往受害最深。貧窮國家因沒有足夠能力應付海平面上升、疾病傳播及農作物減產所帶來的問題,全球暖化影響將比發達國家更為嚴重。

持續升溫若不加以阻止,數千年後,格陵蘭冰蓋會全部消失,全球海平面將隨之上升7米!

人類從未面對如此巨大的環境危機,如果我們再不馬上行動,阻止全球暖化影響將再也無法彌補。

ta03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rom:http://magazine.sina.com/saylib/200910/2009-10-11/191477696.shtml

鯊魚的掠食伎倆


文/楊嘉慧 審稿/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副教授 莊守正;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 嚴宏洋
轉寄 列印

掠食性鯊魚廣泛分佈於各大洋中,位居食物鏈頂端,牠們尋找遠方獵物或進行近距離攻擊時,會靈活運用不同的感覺器官將獵物嘴到擒來。

  鯊魚的攝食方式可分為腐食性、濾食性與掠食性,而張著血盆大口攻擊獵物的掠食性鯊魚,多屬於“白眼鮫科”(或稱真鯊科)及“鼠鯊科”種類,牠們廣泛分佈在各大洋中,搜尋獵物範圍從水表層至數百公尺深海、熱帶水域至極區等地都有可能。

  靈活運用感覺器官

  鯊魚的掠食過程會運用不同感覺器官,遠距離時靠聽覺與嗅覺發現獵物的方位。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嚴宏洋表示,鯊魚能接收的音頻範圍約只有100~1000Hz,不過卻能聽見數百公尺外傳來的微弱聲音(其微弱程度只能在水下傳播,空氣中則無法傳這麼遠)。鯊魚的嗅葉細胞也很發達,可偵側出濃度0.1ppb(1ppb為10億分之一)的血腥味,換句話說,1公克的血溶解於1萬公噸的海水中鯊魚都能察覺,這意味著鯊魚可經由嗅覺功能,在遠距離外察覺獵物的存在。

  鯊魚循著聽覺或嗅覺的線索接近獵物後,會改用視覺與側線感官進一步搜尋獵物的確實位置。鯊魚的視力可達200多公尺遠,眼睛裡有一層會反光的光神經纖維層(tapetum lucidum),可將穿透視網膜但卻沒被感應到的光,反射後再通過視網膜一次,增加感應機會,強化夜視能力。鯊魚身體左右兩側也和魚類一樣,各有一條側線,能偵側週遭水壓差異以及水流速度,從而判斷身旁獵物的狀況,以採取必要行動。鯊魚還可以依靠前吻的電覺偵測器偵測微弱電場,以精確判定獵物位置。據研究,獵物受到驚嚇、受傷後,會發出與其他海洋動物不同的電場,因此藉由電覺偵測器,鯊魚能輕易在混濁的海水或一群海洋動物裡,找到牠鎖定的獵物。(詳見《科學人》2007年9月號〈鯊魚的第六感〉)。

  不容忽視的搏鬥武器

  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副教授莊守正表示,除了善用各種感覺器官,鯊魚近身攻擊時,也仰賴往內倒勾的尖牙與攻擊技巧。鯊魚終其一生都會換牙,前排牙齒若斷裂、磨損,後排牙齒便會遞補上去。因此鯊魚的嘴裡都是尖牙,一旦咬到獵物,會使獵物產生嚴重撕裂傷;第一波攻擊成功後,鯊魚會放走獵物,並在四週巡迴、觀察,待獵物失血過多、體力變差後,再進行第二次攻擊。莊守正認為,鯊魚的口部與眼睛的位置十分靠近,若咬住猛烈掙扎的獵物不放,自己的眼睛很容易受傷,這麼做可以保護自己。

  此外,游速也是鯊魚的先天優勢。台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楊鏡堂表示,鯊魚的皮膚表面佈滿盾鱗,每片盾鱗都有整齊的波浪狀凹槽。這些凹槽具有導流效果,可降低橫向亂流的產生、減小阻力;再加上紡錘狀的體形,讓鯊魚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加速到時速30~50公里,能夠與之匹敵的海洋動物大概只有鮪魚及旗魚等中表層的洄游性魚類了。

  鯊魚會攻擊人類?

  掠食性鯊魚以其他魚類和受傷、生病或已經死亡的海洋哺乳類動物為主食,為何有時會傳出牠們攻擊人類的消息?莊守正指出,鯊魚有近500種,有危險性的鯊魚只有30餘種。這類鯊魚大多生活在中、表層海域,其中有幾種鯊魚,例如大白鯊、虎鯊、牛鯊等會靠近海岸,與人類的活動範圍重疊,因此確有可能發生攻擊人類的事件,像2008年11月,屏東鵝鑾鼻驚傳漁船翻覆、船長遭鯊魚咬死意外即是一例。然而,九成以上的鯊魚攻擊人類事件應是“誤會”,例如人趴在衝浪板上雙腳踢水時,鯊魚可能誤以為是海豹、海獅,而衝上去攻擊,一旦發現味道不對就會遊走;但有些大白鯊、虎鯊等可接受人類的味道,就可能持續攻擊。不過,人類遇上鯊魚並非死路一條,尤其是當牠們已經飽食一餐時,就不會有掠食行為;反倒是人類獵捕鯊魚的數量已遠遠超過鯊魚攻擊人類事件了。

  濾食性鯨鯊

  除了牙尖嘴利、形象兇猛的掠食性鯊魚,鯊魚家族中也有濾食性的溫和派。例如今年3月疑似迷航游入台南運河的鯨鯊(又名豆腐鯊),便是以浮游生物為主食的濾食性鯊魚,牠沒有尖銳的牙齒,而是利用口裂吸取海水,經鰓耙過濾海水當中的生物來進食。

  鯨鯊是鯊魚中體型最大的,牠們濾食的目標卻是微小的浮游生物,浮游生物能供給的養份不多,因此鯨鯊還會吃當季的小型魚或幼魚。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副教授莊守正指出,曾有研究人員在鯨鯊的胃內發現小鮪魚、鯖魚等聚群性魚類,牠們會在某個特定時節出現在鯨鯊的生活範圍,當鯨鯊大口吸水時,這些小魚會連同浮游生物一起進入鯨鯊嘴裡。

  鯨鯊屬中表層棲息魚類,偶爾伴隨有深潛的行為,活動範圍在亞熱帶與熱帶之間。莊守正指出,鯨鯊有洄遊行為,他曾利用人造衛星追蹤器追蹤鯨鯊,發現牠們會從台灣東岸(東經121度)往東洄游至東經136度以東水域,而國外學者也發現東太平洋墨西哥灣水域(約西經90度)的鯨鯊可往西洄游至東經150度以西;比對其洄游路徑與海洋浮游生物的消長,發現二者有關,由此推論,鯨鯊應屬東西向的攝食洄游,而非南北向的渡冬洄游。

  鯨鯊除了做水平方向的攝食洄游,也會隨著浮游生物的上下活動做垂直洄游。據觀測發現,鯨鯊在各水層的洄游時間,秋冬之間並無顯著差異,春夏時則會在表層水域停留較長的時間。這可能也與食物的多寡有關,因為春夏時表層食物較多,而秋冬海況差,海水混合較均勻,食物垂直分佈無顯著差異。不過,目前研究的觀測時間都相當短暫,鯨鯊的洄遊行為是否真如上述推測,還必須蒐集更多資料,才能下明確結論。(詳見《科學人》2007年9月號〈謎樣鯨鯊〉)

  延伸閱讀

  《魚類入門》,邵廣昭、陳麗淑等編著,遠流出版

  《魚類圖鑑》,邵廣昭、陳靜怡等編著,遠流出版

  《鯊魚》,喬伊斯‧波普著,貓頭鷹出版

  高三課本《生命科學》下冊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sa.ylib.com/saeasylearn/saeasylearnshow.asp?FDocNo=1449&CL=88

  【科學Easy Learn網路版‧行政院國科會補助案】

ta03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