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
★ ★ ★【菜根譚】(01) 明世相之本體,負天下之重任 (02) 抱樸守拙,涉世之道 (03) 心事宜明,才華須韞 (04) 出污泥而不染,明機巧而不用 (05) 良藥苦口, 忠言逆耳 (06) 和氣致祥,喜神多瑞 (07) 淡中佑真味,常裏識英奇 (08) 閒時吃緊,忙裏悠閒 (09) 靜中觀心,真妄畢見 (10) 得意須早回頭, 拂心莫便放手 (11) 澹泊明志,肥甘喪節 (12) 眼前放得寬大,死後恩澤悠久 (13) 路要讓一步,味須減三分 (14) 脫俗成名,超凡入聖 (15) 義俠交友,純心做人 (16) 德在人先,利在人後 (17) 退即是進,與即是得 (18) 驕矜無功,懺悔滅罪 (19) 完名讓人全身遠害,歸咎於己韜光養德 (20) 天道忌盈,卦終未濟 (21) 人能誠心和氣,勝於調息觀心 (22) 動靜合宜,道之真體 (23) 攻人毋太嚴,教人毋過高 (24) 淨從穢出,明從闇出 (25) 客氣伏而正氣伸,妄心殺而真心現 (26) 事悟而癡除,性定而動正 (27) 軒冕客志在林泉,山林士胸懷廊廟 (28) 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29) 作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30)原諒失敗者之心,注意成功者之末路 ★ ★ ★

目前分類:雜誌文章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引自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9821

洪蘭:有才無德是毒品

2011-07 Web only 作者:洪蘭

最近報上有個大學教授投書說,他從前在香港教過的學生來到紐約,在他家住了一晚,這學生是香港的怡和洋行送出來進修的,一周費用美金五千元,還不包括機票。學生跟他說他回香港後,就要跳槽到別家公司去,跳了薪水才會高。果然連環跳後,現在他已是某大企業的總經理了。

這位教授因此下結論說,人要常換工作才能爬得高,他相信怡和洋行老闆一定對這個學生很生氣,但是「年輕人不能為私情而不往前奔馳」。 他勸年輕人不要因「感情、忠誠而耽誤自己前途」。他說嚴凱泰先生在接受交大榮譽博士時,勸告學生不要常換工作的話,在今天工商的世界中是太「農村」了。

我 看了很驚訝,這不是「農村」的問題,而是「厚道」的問題。一個年輕人如果位子都沒有坐熱就換工作,會給人好高騖遠,沒有定性的感覺。如果一個人一年換十二 個工作,你敢用他嗎?尤其接受了公司的栽培後,馬上跳槽是不厚道的。沒有公司願意作別人的人才培訓班,將心比心,老師不應該鼓勵學生享受完利益後,拍拍屁 股走路。這不叫為「私情」,這叫自私自利、忘恩負義。不論是什麼樣的先進科技社會,只要是人的社會,「忠誠、正直、公平、正義」還是核心的價值觀。作生意,誠信為上,人性之美在於「誠」,人性之貴在於「信」。

群聯電子公司董事長潘健成先生有個「兩個饅頭」的理論,他說:「當你快餓死時,人家給你兩個饅頭,你吃飽了才有力氣去找工作,才活了下來。十年後,你發財了,你說你還他兩個饅頭,外加一個饅頭的利息,用三顆饅頭還掉這個債,像話嗎?」他說恩典不是這樣還的。

好個恩典不是這樣還的。我們要告訴孩子,珍惜你的工作,感恩給你第一個工作的人。因為當你什麼經驗都沒有時,他願意僱用你,讓你在職訓練、栽培你,他是你的伯樂,你要感激他。

 

讀後有感:

比較九年一貫的教育方針,與自小成長時期的教育情形。實在感概良多。當然,社會環境不斷改變,雖然不見得全是好的!有人批評九年一貫是缺德教育,能全部歸咎於教育嗎?

社會環境、家長的教養態度、民主養成...都是共犯啊!

人格、態度的養成...不是區區幾堂課或隨機的「融入教學」就可以養成的,需要長期、不間斷的灌輸、培養!這也絕對不是只有老師的事!

暴力家庭的小孩遇到事情時也較可能以暴力相向?

功利主義的家長,養出的小孩會博愛、無私?

愛貪小便宜的家長養出樂善好施的小孩?

熱心公益的家長養出自私自利的孩子?

......

很多時候,學校的老師很「無力」!明知孩子有「金錢萬能」的觀念,也無力「影響」他,更別說「改變」了?!

更何況現在是「民主時代」!老師只能「尊重」。

但是,一旦出了「無德」的孩子,許多人又都怪罪於「教育」,不斷執疑「現在的教育怎麼了」?

我所在的教育現場,老師們多麼強調「品德」,老師們花許多時間「灌輸」認為可以養成良好品格的資料、觀念給學生,

但是,不敵諸多的「扯後腿」!當老師教學生要「感恩」、「觀功念恩」、「寛恕」、「行善」、「孝順」的時候,最後,全都被轉換成「等值的貨幣」。

「品德」敵得過「功利主義」嗎?

「人飢己飢」、「兼愛」、「博愛」早就成為「專有名詞」!

我們需要的是聖人來發揚「天下溺,援之以道」的精神,而不是會影響「品德養成」的雜音!

會實現嗎?令人懷疑。

ta03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引自親子天下: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3718

吳清基:103年不考基測 十二年國教方向不變

作者:楊鎮宇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媒體報導民國103年將維持基測,教育部長吳清基昨天鄭重否認此事。昨天在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上,記者們多次追問民國103年是否維持基測,吳清基多次重申,十二年國教的方向不變,「如果確定維持基測,就結案了,何必還要再開會?」

他表示,按照馬英九總統今年的元旦文告,民國103年高中職免學費、大部分免試入學,「十二年國教的大方向不會改變」。

昨 日的聯合報頭版新聞報導,上周五行政院長吳敦義召開委員會,會上多名閣員反對教育部所提的「75%免試入學、25%特色招生」入學方案,認為招生方式內容 不明,對於明星高中保留與否,也有不同意見。吳敦義裁示民國103年暫時維持基測,後續免試入學如何推動,要教育部重新提方案。

吳清基昨天出席在金門舉辦的「100年度第2次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他特地說明,上周的會議中,吳揆的說法是「入學方式和就學區這兩項制度影響深遠,請教育部審慎研議」,並不是如媒體報導的維持基測。

在入學方案的討論中,針對25%的特色招生,吳清基表示,任何一所社區高中都可以提出計畫,經核定後即可採特色招生。也就是說,校校都是有特色的明星學校。

至於民眾對就學區的疑慮,吳清基表示,就近入學採用大學區,例如北北基便是一個大學區,「不需要遷戶口、買房子在建中附近,都是花冤枉錢」。

他表示,上周行政院召開的會議太過匆忙,教育部來不及說明,未來一周內教育部將針對入學方案與就學區等議題重新提案。吳清基說,相信「行政院會尊重專業」。

教育部針對十二年國教召開兩百多次會議,擬出二十八項方案,目前尚未獲得行政院核定,因此都可以討論、調整,等到獲得行政院核定後,將到各地方宣導。

未 來採用免試入學後,吳清基表示,教育部還是很關注國中畢業生的學習品質,因此未來國三在畢業前需參加會考,「在沒有升學壓力之下維持有競爭力的下一代」。 但是吳清基強調「教學正常化」,對於近日台北市十三所明星國中打算在暑假推行模擬考,他表示:「我很不客氣說,若執意推動我就要扣補助款,一年考四次模擬 考是共同規劃的,大家照規範來做嘛!而且為什麼不自己出題、閱卷,反而跟出版商買試題?台北市的作法是忽略教師專業、誤導整個社會。」

 

ta03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引用自:親子天下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584

感謝洪蘭教授這篇發人深醒的文章,孩子,你的「心」,決定了你的未來!

洪蘭:用心,決定成敗的關鍵

洪蘭:用心,決定成敗的關鍵

作者:洪蘭  出處:親子天下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人生的任何問題都在於我們如何去界定它,登高自 卑,行遠自邇,不要怕孩子學得慢,只要用心,一定會成功。

 

 

一位老師跟我抱怨現在的孩子不是不用功,而是不用心。叫他做的都會按照吩咐去做,只是不用心去想中間的關係,以致辛苦讀進去的資料沒有放對地 方,變成白讀。另一位老師說,不只孩子不用心,連大人也不用心,她跟朋友約在高鐵車站見面,朋友臨時有事不能來接她,請別人代勞,但竟然沒有把見面地點的 細節告訴來接的人,害她在車站多等了半個多小時。她生氣的說:「換人接沒關係,但要講清楚,怎麼可以這麼不用心,丟下一句『去幫我接』就不管了。」

在 心理學上有個墨菲定律(Murphy’s law):假如事情有可能出錯,就會出錯(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很多意外就是這樣發生的,說話者沒有用心想一下聽話者的背景知識,陰錯陽差,悲劇就發生了。

哈佛有位教授在上課時問學生: 「下課前,有時間聽我講個故事嗎?」學生都看看手錶說:「當然有。」他再問學生:「現在是幾點?」結果剛剛看過手錶的學生又再看一次錶才能回答。我們納 悶:「不是才看過時間嗎?怎麼不知道現在幾點?」他說:「學生第一次看手錶時,不是看時間,而是在看離下課還有幾分鐘,夠不夠讓老師講故事,所以就不知道 時間是幾點,必須再看一遍。」

其實我們看東西不是用眼在看,是用心在看,你只看得見你預期看見的東西(All that we see are our visualization, we see not with the eye, but with the soul.)。我們從小學會在特定情境中尋找特定東西,心中所預期要找的東西,會使我們忽略了不在預期中的環境物件,因此就視而不見了。

這 種只看一件東西的標準答案教育方式,對創造力非常不利,因為創造力的定義就是「在每個人都看到的東西中,看到別人沒看到的」。孩子必須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 事情,才會產生創意。在還有八天才出生的小貓大腦攝影上,我們看到牠大腦神經元有密密麻麻的神經連結。但等牠變老時,同一個神經元的神經連結已不像小時候 那麼茂密。用進廢退,只剩下常用的變得很粗大,不用的已被修剪掉了。神經連結得愈密,愈容易觸類旁通,所以小孩的創造力常比大人好,他們常看到大人沒看到 的東西。

凡事用心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在科學上,一個問題界定得好,答案就出來了一半,誠如大家熟知的「季諾的弔詭」(Zeno’s Paradox):如果每次都朝目標前進一半的距離,將永遠無法到達目標,也就是說,如果每次朝家門走一半的距離,將永遠進不了家門。但是如果把這個詭論 倒過來,每次只朝目的地走一小步,不論這一步有多小,總有一天可以到達目的地。所以應該鼓勵孩子去做,即使做得慢,也總有一天會達到目標。

「天 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人生的任何問題都在於我們如何去界定它,登高自卑,行遠自邇,不要怕孩子學得慢,只要用心,一定會成功。

ta03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自: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148   親子天下網站

洪蘭:讓孩子主動,閱讀才會成功

作者:施君蘭整理  出處:天下雜誌第304期

閱讀是脫離貧窮、開啟世界之窗的改變力量...為什麼需要從小就開始?為什麼主動親近書本,才會有效?一起來看看洪蘭怎麼看待閱讀...

 

主動的學習才有用。如果不想學習,李遠哲站在這裡教化學還是沒有用,一定要自己願意學才有用。

 閱讀障礙在現今無論哪個社會,大約都是六.五~六.七%左右,在學校一定會碰到閱讀障礙的孩子。這是基因的關係,所以你打他罵他都沒用。怎麼辦呢?我們可以用其他的方法開啟他。

 歷史上有閱讀障礙的人非常多。比方說愛因斯坦、愛迪生。愛因斯坦是諾貝爾大師,但他到三歲才會說話。大家說,當時幸好有他媽媽,如果在現在的台灣社會,字不會拼、寫錯了,就重寫十個、一百個,把時間都拿去補強,把不會的變好,愛因斯坦再聰明也不會是愛因斯坦。

 教育的觀念在改。大腦是有限的資源,它如果這方面好,一定有另一方面的不足。在高科技的社會,孩子不可能什麼都知道,所以我們應該順他的長處,把他的長處跟別人搭配,科技整合、團隊合作,就會成就一番事業。

 另一位是李光耀。他退休時承認自己是語言障礙者,讓大家非常驚訝。為什麼願意說出來?他說,「新加坡小國小民,沒有自然資源,最大的資源是我們的腦力。」台灣也沒有自然資源,情形一模一樣。

腦神經和閱讀有何關係?

 中國字有非常多的音義。比方說「天、天花、天花板」,只要加一個字,全部改變。如果要讓孩子學東西,不管學什麼,閱讀是根本。若心裡沒有這個詞彙,他根本沒辦法斷詞。孩子有斷句上的問題時,唯一的方法就是閱讀。

 腦神經和閱讀有何關係?過去對於中風,左腦受傷右邊癱掉的病人,我們會說,你要學用左手吃飯、穿衣服,但現在我們把左手綁起來,強迫他右手動。為什麼?若你沒有主動要動,神經就沒辦法再連在一起。這也是為何孩子若不主動要學,怎麼教也沒有用。
 去年十二月,一位音樂家在中正紀念堂開音樂會,他是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鋼琴家。二十六歲時,手發生病變。他曾經非常沮喪,但醫生告訴他,這是可以再來過的。經過六年復健,他重新登上舞台。

 外在的需求隨時改變內在的組織,這給我們教育者很大的啟發。讓我們知道,教育是有用的。

  為何主動學習才有用,被動學習沒有用?德國的實驗發現,學習一定要很早開始,腦部這塊區塊才會愈來愈大。過了青春期,就算每天練八小時也沒用。這曾引起歐 洲父母的恐慌,那小孩不是要從週一補習到週六?但後來經過實驗發現,只有自願主動學習,學習的區塊才會變大,對腦神經連結的密度才有幫助。被動是沒有用 的。

 習慣養成了很難改。因為一個神經連成了,要五年才會鬆掉。這就像買布做成衣,如果做壞了要改,是改不好的,最後只能把布丟掉,做一塊新的。這說明了為何小時候家教這麼重要,做事情第一次就要做對。

 說話是個本能,閱讀是個習慣,後天的習慣就要培養,若沒有從小好好培養,神經沒有連起來,長大就來不及了。

 還有像開車。你會發現,到人家工廠參觀,坐三次車都不認得路,但自己開過一次,就會了。可見主動學習,才會有效。

 經驗有個缺點,要靠時間換取。但我們不能經驗到世上所有的東西,只好透過閱讀,把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

 我讀穆桂英的故事給小孩聽,講到最精彩時說,不能再讀了,地板還沒擦。小孩立刻說,你讀你讀,我幫你擦地板,他覺得這樣很值得,這也說明了動機的重要。
  卡森(Ben Carson)是底特律做腦部皮質切除手術最多的醫生。他住在貧民區,有一天,他媽媽一指關了電視說,我到中產階級人家幫傭,發現別人有書,我們沒有。她 強拉他上車,把他丟在最遠的圖書館。多年後卡森成為名醫重遊故地,發現他的朋友一半吸毒死掉,一半在街角要錢。他非常感慨,「當年母親那根手指頭。改變了 我的一生。」

 城鄉差距再大,如果你可以打開書,就會打開一個世界。城鄉差距一定要靠閱讀改變,這是我看到閱讀對教育,最重要的一點。

ta03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自: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38644  天下雜誌
洪蘭:別急,沒有「輸在起跑點」這回事

作者:洪蘭  出處:Web Only 2009/08

好幾位媽媽向我抱怨說放暑假反而比開學時更忙,每天忙著接送孩子上腦力開發班、潛能開發班、才藝班,接接送送,孩子還不感激,整天扳個臭臉給他們看。我問她 們何苦來哉,她們異口同聲說怕沒有及時找出孩子潛能,誤了他的前途,讓他輸在起跑點上。我聽了很詫異。這裡面有好幾個迷思。

 

巴特康納(Bart Conner)是一九八四年奧運美國男子體操第一面金牌的得主。他小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有一次在家裡頑皮,倒立用手走路,他爸爸看見了,覺得很有趣,客 人來時,便叫他出來表演,這一點的鼓勵就使得他在家勤練倒立,用手上下樓梯。在學校裡,男生都希望引起女生注意,他沒有別的特長,便常在教室中耍寶、倒立 行走。有一天被體育老師看到了,覺得他有天份,便帶他去參觀體操訓練中心。他一眼看到平行桿、單桿和木馬就知道這是他將來安身立命的地方,便回家懇求母親 讓他去練體操,那天他十歲。

一開始,教練不收他,嫌他彈性不夠、骨頭不夠柔軟,但是他鍥而不捨的苦練,終於替美國拿到第一面男子體操的金牌(他的太太是一九八四年奧運羅馬尼亞女子體操金牌的Nadia Comaneci)。巴特自己說「一分天才、九分努力」,他是苦練出來的。

任何領域要成名都得下苦功,孩子如果有莫札特的能力,我們給他莫札特的環境,他會成為莫札特。他如果有莫札特的能力,但是沒有莫札特的環境,「生命自己會找出路」,他的過程會坎坷,但是他還是會成為莫札特。我們最怕的是孩子不是莫札特,而我們一定要他變成莫札特,這時親子雙方都很痛苦:父母會很失望,覺得孩子是扶不起的阿斗,孩子會很痛苦,知道自己達不到父母的標準。巴特的例子讓我們看到適性發展加上一點點的肯定,可以有很大的成就。

在神經學上沒有「腦力開發」這回事,大腦大約三磅,佔我們體重的百分之二,卻用到我們身體百分之廿的能源,當它用到十倍的能量時,它是不可能只有百 分之十在工作,其餘的百分之九十閒閒沒事幹的。大腦是用進廢退,盲人沒有用他的視覺皮質,在實驗上已發現,盲人在讀點字時,視覺皮質被觸覺徵召過去用了。 連把正常人眼睛矇住五天都會開始改變他的視覺皮質,去做聽覺、觸覺方面的事,大腦怎麼可能放任百分之九十不做事?


在神經學上也沒有「輸在起跑點上」這回事,實驗已找到終身學習的神經機制,一九九九年發現管記憶的海馬迴的神經細胞會長出新的神經元來,大腦不停因外界需求而改變內在神經迴路的連接。

教養孩子是順其天性即可,柳宗元說的好,「其根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種下去了,不要時時挖起來看,耐心等待,它自然以茂盛的果實來回報你。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本文原刊載於《聯合報》2009年8月12日,授權天下雜誌群使用。)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ta03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自: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161      親子天下雜誌

李偉文:孩子要會的關鍵能力

作者:李偉文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在這個全球化高度競爭的時代,要找到任何說得出來的專業與技術,隨時有人可取代;反而是團隊合作、溝通協調這種表面上看不出來的素養,是確保孩子在不斷轉換工作內涵與場域的年代中,得以存活的關鍵能力。

 

台灣近年已經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地區,台灣家長恐怕也是全世界最焦慮的父母,從許多人逼著孩子去吞火、好開發潛能就可窺見一斑。

辛苦的家 長到處尋訪名師祕方,無非希望孩子學會十八般武藝,好贏過別人,有較好的安身立命之處。但是,當孩子把所有時間、精力都花在註定過時的知識與未來或許用不 到的技能時(畢竟幾十年後,社會上會存在什麼工作、需要什麼技術或工具,現在根本還沒出現),會不會排擠了讓孩子養成真正有用素養的時間?

未來的就業環境,是一種專業工作型態的社會,也就是我們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與一群陌生的人合作一個案子,短則幾天、幾星期,長則幾個月,專案結束再與另一群 人合作新的專案。換句話說,像我們父母親那一輩,進公司與同一群人在同一間辦公室做同樣事情直到退休,那樣的時代早已經消逝了。

因此,孩子有沒有能力很快的認識與了解一個人,並且有效率的彼此合作,遠比專業知識重要。在這個全球化高度競爭的時代,要找到任何說得出來的專業與技術,滿街都 是,隨時有人可取代;反而是團隊合作、溝通協調這種表面上看不出來的素養,是確保孩子在不斷轉換工作內涵與場域的年代中,得以存活的關鍵能力。


團隊合作的基本條件是表達與傾聽,也就是領導與被領導能力的基礎。我們要帶領一群人,最起碼得把自己的想法講清楚吧;同樣的,我們要完成上級交付的任務,也必須聽得懂長官真正的意思吧?


表達能力分為口語表達與書寫表達,也就是作文的訓練。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儘量找機會讓孩子去「辦事情」,給他們與不同領域的陌生人溝通的機會,同時鼓勵 他們在課餘與假日參加社團活動,讓孩子從小在真實的情境裡與別人一起合作完成任務。所謂素養,就是在生活中養成的習慣與態度,像是本能般反應出的價值選 擇,所以不太能用「教」的,只能在真實的場域中一次又一次的體會。

書寫表達比較容易關起門來訓練,不過坊間大部分作文班的操作模式,並不能達達到寫作的真正目的。因為寫作除了技巧,應該要有觀點,才能顯現個人風格與對世界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作文不該說空洞的話,要說自己相信的話,並且讓孩 子體會到,作文的真正目的是讓人與人產生連結。若孩子能體會,原來透過寫作可以將自己模糊的思緒具象化,發現自己的想法,從而建立看待宇宙萬物的參考架構,那就是寫作可以給孩子最棒的影響了。

傾聽的訓練若真要關起門來培養的話,我是利用與孩子一起看影片,之後與他們討論,看他們是否能聽出劇中人物對話的真正意思,甚至弦外之音。因為看影片很愉快,這樣的討論不會像上課,反而是一種非常好的親子互動,也是令人回味的家庭溫馨時刻!

ta03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rom: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779 親子天下網站

Facebook,教孩子偷菜的道德兩難

作者:陳世斌  出處:親子天下


連教育部長都關注到Facebook了!吳清基指示要特別注意開心農場裏的被人垢病的「偷菜」行為,希望把「偷菜」改成「租菜」或「借菜」,有借有還。

 「你今天Facebook了沒?」在媒體推波助瀾下,這幾乎是最近上班族之間最夯的問候語了。

依據推估,台灣Facebook的使用者已經已經超過二百八十萬,成長速度居全球之冠。事實上,Facebook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社群網站,使用者超過兩億五千萬人。這麼龐大的數量所形成的社群文化,已經對網路生態造成巨大的衝擊。

「為了守護我即將成熟的南瓜和辣椒,我昨晚顧到凌晨兩點鐘,好險沒被別人偷摘走!」「你很變態耶,綁我就綁我,幹嘛罰我坐榴槤殼!」在辦公室的茶水間,經常可以聽到這類的交談,對沒上過Facebook的人而言,這種源自於Facebook中紅得發紫的「開心農場」、「綁匪之王」情境的對話,簡直匪夷所思。

由於中國大陸有上Facebook、Plurk這類社交網路的玩家,已超過八千萬,學者專家已經開始進行一些反思。例如,針對白領的「偷菜」狂熱,有心理諮詢師表示,「這是白領們減壓的一種方式。現代都市中,白領們的工作壓力愈來愈大,大家在虛擬網路以一種不被現實社會認可的方式娛樂,在刺激的快感中釋放壓力,同時還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和佔有欲。」

成年人為了紓壓,在網路上偷來偷去、綁來綁去,這類成年人之間的惡作劇或許無傷大雅。然而,有愈來愈多的家長,視「開心農場」為一種好玩的「親子網路遊戲」,除了帶著孩子在自家農場除除草、餵餵雞、種種田,也一起在同事和親朋好友的農場裡「惡搞」──偷拔菜、放兩隻蟲、灑幾把野草……。

可是,你了解孩子們如何認知嗎?這種「惡搞」行為對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不會有負面影響嗎?在網路上,難道就不需講求「公民與道德」嗎?如果,你心中有任何一絲疑慮和不安,至少,請在孩子面前,只做幫同事和朋友們「澆水」、「除草」、「除害蟲」等「好事」;至於那些成人間的「惡作劇」,等孩子們睡了再說吧。

ta03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4) 人氣()